客家親子學習教室,工藝DIY手作工藝,吸收文化養分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 聯絡人:徐家敏
- 聯絡資訊:02-27026141#322
課程1:重拾質感厚杯墊 課程2:絲瓜絡家飾欒樹果實造型擺飾
由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客家親子學習教室」於3月份起至7月份推出「工藝動手作」四大主題的系列課程,主題分別為刺繡、縫紉、編織、表演藝術(童謠),邀集青年藝術家陳育霖、林資芬、徐李安、鄒雅荃、劉開平開班授課,帶領大家一起探索客家工藝文化,運用刺繡、縫紉、編織等技巧,引導親子大小朋友一起學習,共同打造生活器物手作DIY的經驗,從零開始完成屬於自己的手工藝作品,並且在動手作的過程中學習及認識客家傳統的語言與文化。
課程1:《花啦嗶啵—飛雀與稻穗》簡易型染課程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占地約3公頃,有一座臺北城南最大的稻田,每當結穗時節,可見成群圓圓胖胖的麻雀在田梗邊搶啣稻穗的有趣畫面,因此課程中將學習如何將公園風景化為生動的印花圖案,透過簡易的型染將飛雀與稻穗印染在零錢包上!
課程2:《花啦嗶啵—野薑花與蛇莓》型染+刺繡課程
公園生態溝渠旁的野薑花是客家庄溪河邊常見的植物,一旁還有也是客家庄常見的野生蛇莓(客語:蛇波),都相當具有客家山野特色,在型染的野薑花蕊上增加毛線刺繡堆疊以增加視覺層次,一件實用又具個人風格的水壺提袋就完成了喔!
課程3:《花啦嗶啵—白腹秧雞與萍蓬草》型染+刺繡
臺北客家農場無毒友善的耕作方式,經常吸引白腹秧雞出沒在稻田裡、溝渠邊甚至在此孕育雛鳥,園區的生態溝渠,彷彿是大自然的舞臺,有著豐富的水、草、魚、蟲、鳥的生態鏈結。本課程為此也設計出了一款型染刺繡結合碎布拼貼的托特包,想看看公園內白腹秧雞的可愛模樣嗎?快來報名上課吧!
課程以鋪棉布、襯布、牛仔布、素色棉布、針織布作為主要材料進行創作,邀請親子將生活中的觀察(日常景象或是有紀念意義的文字詩詞),以剪裁及縫紉的手法,共同創作出有質感又有手感的厚杯墊。
本次課程取用天然絲瓜絡作為主要材料進行創作,邀請大朋友小朋友們一起觀察客家公園附近常見的行道樹─台灣欒樹,並運用絲瓜絡粗糙堅韌的纖維肌理以及表層與內芯不同的紋理質感的表現性,以剪裁、拼貼及縫紉的手法設計欒樹果實造型的擺飾作品。
課程1:小時光編織趣布墊
本課程以稻稈樹枝、舊衣料作為主要材料進行創作,編織需要相當足夠的專注力,對於小朋友的手部肌肉訓練也是相當有幫助的喔!假日的午後,一起來上一堂親子共學的編織課程吧!
課程1:「粢粑」(客家麻糬)小型藝術裝置
客家族群節慶聚會時常與賓客分享「栥粑」,食用栥粑具有人際關係聚合的文化意涵。本次課程以一首生動的客家童謠-羊妹妹為靈感來源,內容描述孩子們在樹下扮家家酒的情景-捏捏泥巴當粢粑,泥沙當糖沾一沾。本課程透過創意思考方式,邀請親子將家中可再利用的物件,運用各種手作技巧,打造具有故事性的玩具或家中擺飾。
更多資訊歡迎民眾至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粉絲專頁查詢最新開課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