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晴耕雨讀現代精神展現,小朋友客家文化線上學習初體驗

  • 發布機關: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 聯絡人:徐家敏
  • 聯絡資訊:02-27026141#322



       晴耕雨讀,是客家人代代相傳的傳家精神。耕種,是為生活辛苦勞動的寫照;讀書,是勉勵子子孫孫重視教育、勤奮學習。兩者都含有煞猛打拚(努力不懈)的生活態度。秉持晴耕雨讀的精神,臺北市客委會110年度客家文化到校服務,特別以「亻恩俚共下飛」為主題規劃系列線上活動,以小學線上解謎、幼兒園看故事及DIY手作共同課程等單元活動安排,讓小朋友在後疫情時代,對於客家文化的探索與認識仍然保有高度的學習熱情。
   
       臺北市客委會表示,110年度客家文化活動走入校園,首次以線上翱翔的方式,推出線上解謎遊戲、幼兒線上看故事、DIY手作以及主題曲唱唱跳跳等系列活動單元,用輕鬆互動的學習方式,讓小朋友線上學習也可以充滿高度興趣,同時也反映出客家「晴耕雨讀」,對於教育學習勤奮不懈怠的精神態度。
  
       考量線上學習,為保持學生專注力,今年度國小客家文化到校課程活動,以「毋見忒个傳家寶」線上解謎遊戲為主要規劃,加上DIY手作活動輔助,讓學生從進入線上教室開始,就能維持高度興趣和注意力。解謎遊戲分為五項任務進行,【田園翕相趣】學童和直播講師共同探索田園的昆蟲與動物,小朋友透過字詞趣味拍照,學習相關客語詞句,使學童更加印象深刻;【畫中有話】直播講師結合客語發音的聯想畫面,以趣味的方式,讓學童輕易記住生活客語的發音;【夥房密碼】更是藉助學童觀察力,從客家夥房圖畫中仔細觀察,認識客家夥房同時也理解過去客家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元素;【故事創意畫】讓學童學習說出客語數字,並讓孩子充分發揮想像力,完成故事接龍遊戲;【客家好朋友】單元,則讓學生認識現代各行各業客家名人,走入生活、連結現代。 【願望總動員】DIY手作單元,推出手作吸管蜻蜓和扭蛋願望,古早玩具和現代玩具相對應,經由扭蛋願望卡的一步一步想法帶動,孩子們理解逐夢踏實的道理,也在吸管蜻蜓釋放的剎那,感受蜻蜓翱翔的快樂。
 
       幼兒園的文化到校體驗課程活動,考量幼兒線上學習的時間長度,將整體課程活動分為三階段安排:先讓小朋友製作吸管蜻蜓,並釋放【快樂个揚尾仔】邀請團隊來線上講故事。線上學習當日安排【鬧熱个一日】真人與布偶的故事演出、【大家來運動】唱唱跳跳以及【亻恩俚共下飛】夢想起飛儀式。活動後由幼兒園安排時間集體創作,製作【送分義民爺爺个禮物】放入大禮包,體驗義民祭傳統挑擔奉飯的習俗活動,作為整體學習活動的評量。
  
        同時,臺北市客委會也在今年度的文化到校服務中,推出「共下唱客」主題曲帶動跳校園影片聯展活動,參加今年度文化到校活動的學校,均可以利用課後時間,錄製主題曲唱唱跳跳影片(小學:亻厓个好朋友/幼兒園:大家來運動)上傳至臺北市客委會,將會在110年度透過YOUTUBE影片聯展播放,讓孩子有更多發表成果的舞台。
 
     110年度客家文化到校【亻恩俚共下飛】將自9月23日起,在臺北市各國小、幼兒園熱鬧展開,尚未報名的學校可直接向臺北市客委會洽詢,或逕連至主辦單位官網點選熱門活動線上報名。